2025年1月2日,在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空气质量交出亮眼“成绩单”:优良天数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历年最少,与“北京蓝”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PM2.5,也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PM2.5浓度达到优良级别的天数多达345天,占比94.3%;PM2.5浓度连续不间断保持优良水平的天数超过半年,而这个数据在2013年仅为13天。“北京蓝”已逐步成为常态。

2024年11月10日,北京,从景山公园万春亭眺望京城地标建筑尽收眼底。视觉中国 图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

综合考虑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2024年北京一共收获了290个优良天,占比近八成,同比增加了19天,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与2013年相比,2024年的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相当于好天儿多了将近四个月,为历年最多。

与之相对,2024年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仅有2天,为历年最少,比2013年的58天明显减少,降幅达96.6%。此外,2024年,北京市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为54、24、3微克/立方米,均多年稳定达标。其中,PM10、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1.5%、7.7%,二氧化硫浓度继续保持在极低的个位数水平。北京市实现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实际上,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未达到全年优良。澎湃新闻曾报道,今年10月23日至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发生3次大范围污染过程,北京也已发布3次空气重污染预警。究其成因,往往会提到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

怎样看待全年空气质量的这种变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表示,“2024年确实是蓝天获得感很强的一年,特别是8、9月份和刚刚过去的12月份,几乎每天都是蓝天白云,天儿特别好,让大家印象深刻。”从监测数据看,北京市2024年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日仅2天,同比减少6天。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成效非常显著。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远超环境容量。这种条件下,空气质量还没有与气象条件脱钩,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气象影响,所以一旦遇到秋冬季逆温、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转化,造成区域性污染过程的出现。”王书肖表示,比如2024年10月至11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并且南下的频率偏低,区域气温历史最高,多次出现高湿、大雾天气,发生了几次大范围的污染过程,也引发了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波动。

建议加快推进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前期研究

“所以,在目前的排放水平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时,秋冬季污染过程仍然会发生,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极致地发挥人努力的作用,需要更加深化减排,来应对气象条件波动的不确定性。”王书肖表示,这既需要北京市自身进一步深挖减排潜力,加强对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本地污染排放源的治理,也需要在区域上继续深化联防联控工作,协同应对污染过程。

此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在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 协同发力”为主题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指出,中国大气质量改善一系列积极进展有目共睹,但治理仍不可松懈。尤其是考虑到应对空气污染形势和管理需求的变化,按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的“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亟需加快推进相关研究。

张伟豪坦言,尽管近年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呈改善趋势,但首要污染物PM2.5的达标城市比例在“十四五”前三年已稳定在七成左右。对于空气质量较好的已达标城市,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对其空气质量改善起到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对此,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研究,积极应用积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同时,可借鉴国际上的标准制修订方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从而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张伟豪强调。